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善于变革的国家,尤其是近代以来,不囿于地域的局限,通过学习、改革、创新,终成世界风云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何以日本能成为东方国家中率先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何以日本能成为东方世界中第一个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在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后,同清政府的消极不同,日本下定决心要改变状态。无论是出国考察的规模,财政支出的庞大,都前所未闻。在满清政府勾心斗角、纸醉金迷的时候,明治政府为支持工业,支持教育,已经在缩减皇族支出,官员自愿拿出部分薪资以支持政府改革。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在历史的重要转折期,小国往往能更快转型。中国的历史包袱太过沉重,一直以来的天朝上国的高傲不允许中国放下身段向西方学习。这仿佛是一个垂垂老者最后的固执。 始惊、陶醉、终狂,是对日本变革的很好的总结。 此外,从日本变革的过程中,我又看到了,青年人跳动的脉搏,滚热的鲜血。 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等,一批批青年人,出现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散发自己的光热。 战后二十年,日本又创造了奇迹,从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回望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悲伤,屈辱,甚至愤恨。然而,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让我们种下仇恨的种子,而是植入自强的基因,平和地看待历史,以史为鉴,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如今,中国正处于历史最关键的时期,这个国家确实存在这许多问题,然而,她自己也意识到了,只是,她的依靠不是外国的施舍,这些问题也不是靠外国的指指点点就能解决,她唯一的依靠,是我们,是处于这个风云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批判谁都会,而有效的不是一味的批判,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年轻人,共勉之!
《为什么是毛泽东》.任志刚.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史绕不过他,当下绕不过他,未来也绕不过他······ 过去,人们神化毛主席,现在,部分人贬低甚至诋毁毛主席,无论怎样,历史就在那里,评判公正与否,自在人心。 作为年轻人,我更欣赏毛主席的那份胸怀,那份气势,那份豪情。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身二百年 什么样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惟有胸怀大志之人,那份“搏击长空”、“浪遏飞舟”的魄力,让我羡慕不已。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包括我自己,越来越没有朝气,生活越来越缺乏激情,过着如同半百老人的生活,老子“不敢为天下”的教诲成为我们的宗旨,怯懦成为我们的包装。 毛主席也经历过人生的低谷,然而在那段时间,他虽然心情压抑,也写下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样压抑的词句,但仍未放弃争取,这样的他,仍在为红军寻找后路。遵义会议前的长征,伤亡惨重的红军,已经濒于绝境,毛泽东在担架上,无从发泄他的愤怒,他必须想办法,重新站出来带领红军走向胜利。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又是怎样的毅力在支撑着他? 神一样的用兵手法,带领红军跳出包围圈,完成重生,在六盘山顶峰,毛泽东又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又是怎样一种气概?“何时缚住苍龙”正回应了他当年在湘江边上那一句深切的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依靠,即使敌人依旧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向他的敌人宣告着,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领袖,用正确来证明实力,是最好的办法。 不管历史上的他如何,他也同样年轻过,有过和我们一样的年华,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思考,在同样的年华里,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China: Time of Xi gets under the skin of Xi Jinping's China to discover what's changing in the country, what China's unique experience could offer the world, and what drives the man himself. 前不久刚看完《辉煌中国》系列纪录片,从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共六集,分别“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都是当前中国最为关注的话题。看完之后很有感触,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处在一个怎样中国,一个怎样的时代。而《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是在美国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一部由国际主流媒体首次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节目,从三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来解读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略,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教育意味。 以往我们所看到国外关于中国的影音材料,大多存在抹黑、歪曲中国形象的情况,而这些材料的传播,也给外国人民留下了不好的中国印象,直到现在,部分未来过中国,主动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仍存在偏见。不过近近年来,尤其是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改变了许多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后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也客观许多。 而这部纪录片同以往单纯介绍中国风土人情、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不同,它不再是站在一个优越的角度,也不再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它在观察,在剖析,在思考,当今的中国是怎样的,何以中国进步之如此迅速,何以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之时中国一马当先,一枝独秀,何以在各国对这样那样的国际问题、民生问题应接不暇之时,中国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更证明了我们的路是正确的,我们要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它共三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分析习总书记的治国方略,分别是“People's Republic”、“Running China Now”、“All Aboard”。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它和《辉煌中国》讲述角度的不同,并不是在当一个阐述人,一个讲解者来做介绍,而是重在解读,重在提问,重在思考,它向每一个观众抛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理解习总书记治国方略的关键。 “I can assure you I would not want to wake up as the president of China, with 1.4 billion people expecting their lives to be improved. That is very challenging.” 在“人民情怀”这一集一开头,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就说了这么一段话,而这句话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温家宝总理那句话,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可以想象到,责任之大,压力之中。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诋毁我们的中央政府,或者总拿国外政府来作比较,来要求这,要求那,尤其是一小部分留学生和海归,在国外发现一点比中国优越的地方,就要拿来批判,以显示自己见识广。当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无可厚非,但出言不逊,实在不应该。我们应该看到,到2020年,中国要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的挑战横亘在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团结一心,为达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这一集还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领导人的培养体系的问题。通过回顾习总书记的从政之路来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他们发现,习任何一个政策和思想,都有它切实的来源和深厚的基础,那是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不分你我而来的。 “The Chinese system, therefore, of training political cadres is pretty comprehensive.”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培养政界精英的体制是非常完善的。中国疆域辽阔、情况复杂,习近平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应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挑战时,他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人民情怀”的关注点在人民,而“大国治理”则直面当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从客观的角度指出中国在经济、环境、腐败等各方面面临的真正挑战。 “The challenge now is China's economy has to be pretty radically transformed, because China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be the world's low-cost producer in cheap goods.” 美国公众智库罗伯特·库恩指出,中国经济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必须进行彻底转型,不能再扮演廉价产品世界工厂的角色了。 China is not an importer exclusively; it is an exporter, not just of goods but of ideas.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努力着手改变现状,不再是一味接受舶来事物,而是在输出自己的产品和观念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新兴企业和一大批年轻人开始涌现,他们充当着新时代的生力军,旗手和冒险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将为中国经济转型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也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得更长,更远。 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 最后一集“合作共赢”,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了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它通过介绍当今中国在世界各地和当地政府、人民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来反映中国在为实践这一伟大思想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Bottom line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potential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ld-wide ways of thinking since World War Ⅱ. 援助非洲、“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等,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然而,还有很多国人不理解,甚至批评政府,不改善国内民生,看不到国内受苦受困的人民,反而毫不吝啬地援助其他国家。对此,我们只能说,他们一没看到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选择性地忽略了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将矛头对准个别现象,二没有长远的眼光。一直以来,我们的政府都是高瞻远瞩的,所做之事,所下达的政令,很多百姓都无法理解,然而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人们才明白这些举措的伟大。具体例子大家可以查阅历史了解。 This is a time in geopolitical events that we haven't seen in a very…
辩证法的真谛——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如是读 田明 陈培永 广东人民出版社 “辩证”——“对话”、“讨论”、“语境” 苏格拉底的对话最大程度上排除了主观独断的干扰,通过交流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自我反思与超越的动力 辩证与独断是相对而出现的,辩证要克服的顽疾正是人的独断性思维 “无论是教训还是苦难,都不会使独断性思维退隐,甚至还有不断助长独断的倾向。” “人们更愿意相信世界就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吸取教训是为了目标能够最终实现,与之前的失败相比,目的一旦获得了满足,曾经的苦难与挫折会让人更加坚信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Q 这么说是否太绝对?只要人们认识正确,教训和苦难能使人不断学习和进步,那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独断的倾向是否会减少? “与客观相对的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独断” “客观的思想、观点、理论未必是正确的,但其背后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孕育着正确的思想” “我们所提倡并肯定客观认识,与其说是对认识内容的赞同,不如说是对客观态度的认可” “客观态度包含着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动力,是一种敢于接受社会检验的勇气” ※ 可以联系“认识的阶段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来理解 对待人或事,我们常常说要客观地来看,实际上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地将其划在正确的阵营,事实上,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拿着并不一定正确的观点要求他人认同就更不可取。认识是有阶段性的,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受环境、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往往也存在局限性。但我们依然强调客观认识,因为这一种允许自我批判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它的批判性的存在,在不断的交流和认知水平进步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前进和发展,而不是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独断。所以说其背后运用的思维方式孕育着正确的思想。 “独断是在坚持错误,辩证的批判会使错误升华为真理” “把辩证法看作是获得真理或者知识的方法并不完全合适。确切地讲,辩证法是一种思维矫正的方法,是一种让人摆脱独断性思维的方法” Q 如何反驳“存在坚持正确的‘独断’” 我们常常把“辩证法”神化,尤其是未接触过辩证法或者对辩证法接触不深的人群。他们认为辩证法是一门高深的、玄而又玄的学问,并常怀畏惧和敬意。确实,辩证法可以是高深的,玄而又玄的,但不在于它的本质,而在于它所能延伸的广度和深度。就其本质来说,辩证法也只是一种方法,一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人们通过运用这种方法,能够逐渐摆脱独断性思维,能够离真理更进一步。 “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 Q 这里“绝对”和“相对”的含义? 诡辩论是对客观对象任一方面的绝对化还是排斥绝对? “辩证法与其说是向外探索规律,不如说是向内自求明理”
唯物主义辩证法.[苏] 苏沃洛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Q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如何理解“下意识”的行为? 如何理解“不可预知的结果”(意外)?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 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 必然与偶然 现象与可能 范畴:范畴是现实世界发展普遍形式的思想反映 (马克思) 范畴是区分认识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相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列宁)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对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Q 辩证法——系统方法 如何对比?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论证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性、统一性;是承认并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现象和过程中相互矛盾的相互排斥的,相互对立的趋势 方法 方法是通过掌握某个理论认识及它的实践变革对象的途径 理论 通常是指有关世界和人们某些知识的总和概括,理论能为人们确定进一步实践活动的目的,并能预测这一活动的结果、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最根本的特点之一,就是认识、揭示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承认(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对世界的辩证观点 辩证分析的对象就是物质世界的物质和现象本身它们的内部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 列宁 完整性原理(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全面性) 普遍发展的原理 Q 如何理解——运动的任何现象都是建立在内部的自我运动即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机械运动就是内部自我运动过程的外部表现) 如何理解——与折中主义相对立的是辨证发展的原理 在与诡辩术的斗争中,客观世界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完整性原理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是要求对它们进行全面性研究,那么任何对局部的任意绝对化都成为不可能 形式逻辑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相互联系是成反比的 辩证范畴的内涵越丰富,它的外延就越广 辩证法中统一性和同一性意义是不同的 矛盾 表示系统内部的对立面在其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社会矛盾 对抗性矛盾 敌对阶级不可调和的结果——解决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 非对抗性矛盾 不通过暴力而通过矛盾各方自觉地相互作用来解决 否定的辩证理解 新旧事物的辩证联系以及它们固有的继承性的表现 由九十五向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揭示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研究和认识新对象原则的可能性,也就是由旧质到新质转变过程中旧事物和新事物的共同特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也许因为习惯了生活的安逸,习惯了社会的太平,习惯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造就了如此倦怠的我,造就了思想和行为举止显得那么稚嫩的我。同为大学二年级生,我既没有诗人般的意境,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同为大学二年级生,我的知识和底蕴是那么浅薄,不堪一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不明白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两百年的自强与无畏,同为大学二年级生,我只能在感慨世界的博大与自己的渺小中郁郁不欢。 青年人的朝气呢?青年人的热情呢?青年人的自信呢?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 毛泽东 也许因为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时事造就了不凡的英雄,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史诗。那时的青年人,肩上担负者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心中装的都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那时的青年人,胸怀着救国救民的大志,用血和泪践行了历史的使命,祭奠了逝去的英魂和自己的青春。 那今天的我们呢?就如此安心得享受着这份宁静祥和? 如今何尝不是一个风云变换的时代,表面的和平宁静却暗含着无限危机,而解除这些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继续向前,向前,向前,不断向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拿出我们的活力与朝气,向着伟大理想与志向不断前进。 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为了自己和祖国的明天,青年人,加油!
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中国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要有一大批新鲜血液的注入。年轻人,任重而道远。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坎坷历程,多少年轻人为中国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贡献了在自己的力量。而现在,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中国的未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顺利地从前人手中接好交接棒,并拿着它跑得更快,更远。 少年强则国强,今日之中华全在我少年!时代在召唤,召唤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年轻人们,拿出属于我们的蓬勃朝气,当有“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魄,担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等待全力迸发的一天。
不同时代的游戏规则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规则。在古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在近现代,海洋成为各个国家竞相表演的舞台。谁先发现规则,先利用规则,谁就是时代的领跑者。 中华民族,在第一个时代站在了世界前沿,引领了世界发展,却在海洋时代失去了先机,逐渐退出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列强竞相欺凌的对象。而现在,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仍在持续的强大起来,中华民族又将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走在时代的前沿。 但未来呢?未来世界的规则是怎样的?我们是否有预见呢?我们又是否有把握继续跑在时代前沿呢?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民族国家力量 “国家的外部崛起实则是其内部力量的延伸”,这正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那么这种力量从何而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撑起了一个民族国家,为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是人民,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或者脱离人民群众,便会造成国家和民族深刻的危机。在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思想繁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调爱国主义。中华民族能否稳住,能否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富强,全在于全中国人能否团结一致对外,主动但不冲动,积极且理智的爱国。
简要了解德国发展、崛起的历史,在发现对这个民族而言,统一始终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时,也引起了几个思考和感想 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战争与和平 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很难阐述明白的问题。没有以战争为目的的战争,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和平。看似矛盾,实则密切相关。然而战争往往不是彻底的,不彻底的战争带来的是不平衡的和平,也往往埋藏着再次爆发这样深刻的危机,这也是战争周而复始的原因。也许有人尝试追求彻底的战争,但以失败告终,因为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已经无法让世人承受,于是,反战争同盟为了和平进行战争。这也许是个无解的命题,因为人和人性也是无解的。但我们是否可以想象,有这么一个时代和社会,这一切都不成问题呢? 文明的传播——交流和战争 文明的传播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文化交流,二则通过战争。从历史中,我们难以辨别孰轻孰重,二者都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但战争是否效果更显著,效率最高呢?这也很难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战争效率和效果较为显著,但战争带来的文明是被动的,不完全的因此,未经实践检验和选择的情况下,无法保证是在推动文明的进程,也存在文明倒退的可能性。而文化交流,时效性确实不高,尤其在保守派势力强大的时候。但不管哪种形式,最后都验证着世界是发展的这一观点。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当今时代,明哲保身一时心安,却悄然错过许多机遇,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改变自我的人,往往能成为不凡的人。时代在召唤,召唤那些有志向、有抱负、有远见的人。 德意志民族 德国、德意志民族,有着和近代中国相似的使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他们的不懈斗争和反抗值得尊敬。然而,过分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了不可控的局面发生,这也是当今中华民族必须警惕的地方。虽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虽然给全人类造成了无比巨大的损失和沉痛的灾难,但德意志人的坦诚,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气魄令人尊敬和赞叹。人也如此,只有看得到过去跪着的自己,才能有未来站着的自己。
[playlist ids="41,3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前景光明,挑战严峻 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全面从严治党:增加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质疑当今中国社会 人与人的矛盾 社会心理失衡-收入分配格局-贫富分化-①富人不安心②穷人不甘心 人与自然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