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ttest Porn Videos Online mecum.porn Quality porns videos Free indian porn tube videos indiansexmovies.mobi hot indian women watch online

Category: Articles

19 Posts

thumbnail
全球化趋势及逆全球化思潮交错背景下的中国战略转型
全球化趋势及逆全球化思潮交错背景下的中国战略转型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由于全球化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大趋势下逆全球化的思潮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演化前进。本文分析了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和动因,归纳研究了二战后全球化的特征,对比分析了逆全球化运动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并从中国的工业化积累和发展的历史出发,介绍了中国应对生产过剩危机的经验,以及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新形势下中国的战略转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真实经验和故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当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字:全球化;逆全球化;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本转嫁;一带一路;生态文明  自地理大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一直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尤其是在完成战略转型后,更是成为全球化重要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推动者。近年来,日趋萎靡的经济状况和盛行的民粹主义催生的逆全球化思潮对世界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全球化及其历史背景 (一)全球化概念 全球化活动由来已久,而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全球化始于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全球化进程也得到加速。同时,历史证明全球化也一直具有深刻的离间性和分裂性,只是这种后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 相较于全球化活动,全球化本身的概念出现则晚得多,时间上的错位造成了大众对其历史进程的认知与概念定义上的混乱,因而全球化概念自创立以来,就引发了关于定义和解释的争论[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贸易和交易,资本和投资运动,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以及知识的传播"四个方面定义了全球化,维基百科对全球化的定义则更为强调各个领域的融合[2],俞正梁是我国研究全球化较早的学者,其对全球化的定义可以总结为"统一与多样并存、合作与冲突并存的观念与范式转变、多维度不平衡发展的过程"[3]。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动因 当我们研究全球化问题时,很自然地会去思考全球化的动力是什么,这不仅能够建立我们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也能为研究当下的逆全球化运动提供切入点。 对于全球化的动因,不同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在何为全球化根本驱动力的问题上,宿景祥从马恩对资本增殖和扩张本性的认识出发,认为全球化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而其根本动力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4]。西方学者沃勒斯坦同样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甚至认为整个世界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内运作[5]。与之相对,对大众来说更为直观的认识则是现代科技的革命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从而促使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推动国际产业格局的调整,使世界经济、科技联系更为紧密。罗西瑙甚至把技术及其改造能力看作全球化的首要动力。而从政治逻辑出发,也可以证明"全球化过程是政治因素的产物",特别是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的存在促使主权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需要,形成了互动、开放、合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三) 二战后的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区分前后全球化的一个关键节点。当我们去意识形态地看当时的世界格局时,便能很容易地理解全球化的进程。二战后,帝国主义对世界的控制力下降,一大批新兴主权国家建立,其与宗主国的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图表 1的关系,这客观上为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大过剩提供转移矛盾的途径,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无论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还是罗斯福领导的美国,在战后都是事实上的国家资本主义,二者形成双寡头格局,共同瓜分世界,并为自己合理控制世界创造了冷战意识形态。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的是地缘控制下向同阵营内国家进行的雁阵式产业转移。 图表 1 大多数新兴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由西方特别是美国单极霸权主导的全球化,高举经济全球化的大旗,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主要是转移落后的、高污染、资源高消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于此同时,西方金融资本快速扩张,不仅造成自身普遍出现产业空心化,还在全球进行投机牟利,造成了当下金融资本全球化危机。 二、逆全球化思潮 (一) 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跨国直接投资(FDI)统计,从2016年到2018年,全球FDI规模不断刷新自2008年以来的低纪录,2018年更是比2017年萎缩了将近五分之一,规模为1.2 兆美元。2007年全球FDI占全球GDP的3.5%,而2018 年这一比重已不足1.5%[6]。世界贸易规模的增长速度从2008年后也明显放缓。从数据来看,全球化已经进入减速阶段。 从全球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来看,"逆全球化"的说法实际不成立,逆全球化实际上是指反对全球化,是一种反对全球化思潮,这种反对全球化的力量与全球化发展伴生,主要体现为由全面开放转向有条件开放,直至封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为国际间的生产要素流动设置障碍。全球范围来看,反全球化此起彼伏,不容乐观。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出现了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特朗普在任的4年,推行美国优先,频频退出或威胁退出国际组织,出台各种政策限制要素流动,声称"美国做出了让步和牺牲",而事实上,美国才是这一轮全球化的主导者。与之相应的,欧洲也有以玛丽• 勒庞领导的法国"国民阵线"和德国的极右民粹政党为代表的右翼政治实力崛起,加上英国脱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极大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如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不少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这些都在不断地冲击着当前的经济全球化。 (二) 逆全球化动因 通过分析逆全球化思潮背后的原因,能够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逆全球化的挑战。当我们了解全球化的动因,我们就能明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部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全球化,都源于全球性的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均[7–11]。 对于发达国家,西方宪政体制存在的弊端一直被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能在全球范围内转嫁危机和收割财富掩盖,国家能够负担高成本的社会制度,民众也能享受高福利政策。然而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其代议制民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高成本、低效率、分裂和各自为政的政治制度暴露出来,然而直到现在,这一状况仍然没得到改善,反而更加热衷于在全世界传播所谓普适价值,制造区域冲突和混乱试图掩盖国内矛盾。由于西方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尤其是美国,能够轻易地向全世界转嫁国内的危机,从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攫取财富,理应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支持者,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如此。然而当政体体制弊端暴露,政府热衷于向全球输出革命、战争,给许多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攫取的财富却流入少数人的手里,也未曾投入民生建设,贫富差距极具拉大,社会割裂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后,民众开始纷纷抗议,可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他们不是将矛头指向无为的政府,指向金融资本,而是指向了全球化,指向了那些他们认为抢了他们工作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贸易保护主义顺势抬头,反民主、反移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在图表 1中有过概括,核心是温铁军提出的成本转嫁论[12]。由于主权负外部性、超前的体制和资本缺乏,导致其内涵使然亲资,面对宗主国的产业转移只能全盘接受,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被国内和国外资本双重剥削,结果就是内生性的劳资矛盾、外生性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处理,同时经济基础缺乏使得无法支付高昂的制度成本,导致发达国家越富、发展中国家越穷的情况。当民主发觉全球化并没有给国家经济和民生带来改善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就出现了。 三、中国历史经验与战略转型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和即将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也更严峻,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工业国,走过不少弯路,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教训和经验无论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当下寻求破解逆全球化困境的中国自身,都是非常值得参考和学习。 (一)中国的历史经验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类: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 人们常讶异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却弄不清背后原因,不只其他国家的人民,大部分中国人虽然切身感受着国家的变化,对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也是茫然的。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简单地将中国历史做了切割,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精神。 土地革命与土地改革 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相比于同时期其他通过谈判或交易独立或建国的国家,中国显然是通过暴力革命获得相对不具有负外部性的国家主权,官僚资本和西方在中国的资产均被收归国有,为之服务的反动分子和买办被处理,革命者的流血牺牲打破了殖民者和宗主国强加的财产权利,构成了财产平均分配的条件。完整的国家主权也是中国能够历次通过增发国债和增发货币投入基础建设以应对经济危机外需下降造成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 在农村,实质上也是土地革命的完成,实现的是中国农民千年来相同的诉求,通过暴力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即耕者有其田,而近九成国民是农民,所以从结果来看,此时的中国是由小土地所有者也即小资产阶级组成了社会的根基。这给当时的社会改革和工业化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小资产所有者具有分散性,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当交易对象大到一定量时或交易频率过高,交易成本会大量增加,交易便无法进行[13]。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无法在由小有产者和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国家贯彻执行。但也正是由于全面的土地革命,保证了中国从建国到现在尽管社会问题不断,但依然是一个超稳态的国家。这一事实从毛泽东土地改革、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再承包和胡温新政均有体现,也是新中国新政府的政治合法基础。 近些年来由于资本下乡和合村并居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正是违背了这一历史经验,试图改变自建国以来反复向小资群体承诺的基本财产权利关系,想要把小资产所有者变成产业工人也即无产者导致的。 内向型工业化 工业领域的内在特点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排斥劳动,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有民国遗留下来月38%通胀率的超高通胀问题,而且全部黄金储备被蒋介石带往台湾,资本极度稀缺,加之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像西方一样通过海外血腥殖民掠夺财富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朝鲜战争我们必须要打,不仅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同时也是为了靠向苏联阵营,抓住冷战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相互制衡而向阵营内国家进行双雁阵产业转移的机遇,尤其是重工业生产线。而获得重工业生产能力后,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爆发了。虽然中国一步进入了重工业国家,但此时客观条件是小农经济下的中国无法消化掉这些工业产品,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内向型工业化积累。内向型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两个[14],一是通过高度组织化,如农村集体化、城市单位化,来占有全体劳动者的劳动剩余价值,同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提取农业剩余,在当时就是合作社的形式,并不是为了农业,而是为了承载初步形成工业生产能力但失去苏联继续投资的城市工业;二是通过劳动力资源资本化来大规模地集中使用劳动力投入国家基本建设,以此替代稀缺程度趋零的资本。后来的知青上山下乡、家电下乡、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号召和政策都是在这个思路下进行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举国体制,民众协力承担发展成本,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完成工业化的跨越。 不客气的说,与西方充满残酷掠夺、血腥杀戮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历次内部经济危机处理不当造成全球动荡乃至爆发战争相比,中国的工业化条件和工业化的实现,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换来的。  综合来看,无论是工业的原始积累还是历次化解生产过剩危机,农村或者叫乡土社会,一直是发展成本最大的承担者,是中国应对危机软着陆的载体,也正是有了广大和稳定的农村,中国才能在短短30年内完成西方几百年靠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才完成的工业化,又在短短40年实现了经济飞跃。只是经过历次成本转嫁和近些年来激进的现代化,现在的中国农村恐怕已经无力再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承担一次危机了。 (二)中国的新发展战略 长久以来,无论是工业的原始积累还是应对生产过剩危机,中国靠的都是内部消化,向农村转移成本和转嫁危机,特别是实行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后,通过增发国债和货币投资基础建设,转化过剩产能成了屡试不爽的方法。 如今,国内是新一轮生产过剩,国外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全方面的围追堵截,为实现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计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迫切需要调整发展战略,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全面转向高质量稳定发展。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着清晰的规划。 "一带一路"的走出去战略和亚区域整合 近些年来美国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逆全球化举动对本就陷入困境的全球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走向全球化舞台中心,主导区域全球化的历史机遇。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和封锁越来越频繁,中国迫切需要改变被围堵的困境,在稳定内部市场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推动国际制度改革、创建参与新机制。"一带一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倡议。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系列项目的落实,不仅有利于中国打破西方封锁,实现区域再整合,消化中国过剩产能,减轻国内供给侧压力,也有利于推动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分工的优化升级,使其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紧密结合,共享发展成果,互利共赢[16],加快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自我修复和调节,推动全球化发展朝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加平衡和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方向继续前进[9,17,18]。 "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还有众多走出去的策略方案,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风险和挑战无时不在,因此对内完成亚区域整合,建设环渤海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经济循环圈,就是中国应对走出去战略陷入困境时可以回头进行国内建设的又一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 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同时以"群体文化"为基础的乡土社会正面临瓦解,依靠家庭人力与资源的自我资本化收益以维持"风险内部化"的机制的主要条件正在衰减趋零[14],其内部社会经济结构和外部宏观环境都发生着变化,开始面临资源流出严重、生态环境难以持续的困境[19]。 十七大和十八大反复强调的"生态文明",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被提到,"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15]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内涵最丰富的领域就是乡村振兴,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利乐认为,"经济人需要一种生态自觉",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是当前全球化困境和逆全球化的深层根源。要正确化解经济危机,重新拥抱全球化,经济人要自觉转向生态经济人,要确立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人格,养成源于自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生态理性,并追求以自然生态自然承载能力为前提的生态消费[20]。实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就是要避免以资源换取短暂利益的盲目行为,建立永续发展的生态自觉。 乡村振兴也是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从提出"两型农业"的发展目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不计投入产出比地对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多元化非农经济。乡村振兴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短时间内扩充中国的实体化的物业资产,虽然不能反映为GDP的增长,但却带来了货币化的机会,增强了政府金融管控的能力,在这部分资产完成交易后还能转化为资本。连续18年来向乡村的投资已经转化为沉淀成本,只待开发和利用。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让农村的资源性资产由村级集体经济来占用、管理和开发,一方面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共同受益。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唯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错中演变前行,对中国而言,无论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我们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场由美国挑起的中美新冷战已然拉开序幕,放弃幻想,准备斗争,积极构建属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分享中国经验,与世界各国一起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白卫东. 全球化及其动力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9(03): 289–290. [2]    Globalization[J]. Wikipedia, 2021. [3]    俞正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 , 2000. [4]    宿景祥.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J]. 教学与研究, 1999(09): 55-60+81. [5]    岳长龄. 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J]. 战略与管理, 1995(06): 84–95. [6]    朱云汉. 全球化的裂解与再融合[J]. 经济导刊, 2019(12): 66–75. [7]    陈家驹, 张晓芳. 反全球化运动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转向分析[J]. 晋中学院学报, 2020, 37(02): 60–64. [8]    杨平.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历史逻辑及未来趋势[J]. 文化纵横, 2019(04): 28-38+142. [9]    李曦辉. 中美贸易摩擦:道路之争——兼议"一带一路"与西方主导全球化模式之优劣[J]. 经济导刊, 2019(08): 72–77. [10]    杨万东, 张蓓, 方行明. 逆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与可能走向[J]. 上海经济研究, 2019(01): 99–112. [11]    黄建忠. 经济服务化:逆全球化的持续性及其结构动因[J]. 世界知识, 2017(16): 16–17. [12]    温铁军. 东方出版社, 2013. 八次危机: 中国的真实经验 (1949-2009)[M]. , 2013. [13]    商务印书馆, 2010. 企业的性质: 起源, 演变与发展[M]. , 2010. [14]    温铁军, 邱建生, 张俊娜. 理性看待全球危机,自觉转向生态文明[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8(04): 1–4.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 最新报道 _中国政府网[EB/OL]. [2021-04-09].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6]    黄河周骁, HUANG He Z X. 世界产业分工秩序:特征、挑战与重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8(1): 67–78. [17]    权衡. 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困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J]. 世界经济研究, 2017(12): 3-8+132. [18]    陈健, 龚晓莺. "一带一路"战略开启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J]. 经济学家, 2017(07): 73–79. [1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杨帅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 温铁军. 中国社会科学报,…
thumbnail
《告别百年激进》摘
之前看过温老在人民公开课上的专题讲座《告别百年激进》,时间短、内容丰富,许多都只了解个大概,对现代化和现代化问题的认识还很片面,近来才读温老十年演讲结集,也叫《告别百年激进》,却不像看完《八次危机》后那样醍醐灌顶,思路清晰,限于自身理论和水平的局限,很多观点不能理解透彻,权且记录尚觉有意思的观点,以作之后回顾的纲目。 前往人民网公开课 自序 金融全球化成本转嫁与中国生态文明战略 自序介绍了成书的背景,部分研究成果和观点可见《八次危机》又更详细的阐述,系统地解释了第一代领导集体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各项政策的背景和造成的结果,与主流论调不同,但却发人深省。(或者说与所学教科书所讲差别过大,初看却有重塑世界观的感觉,《八次危机》也有相关讲座,经典的可看其在重庆大学、香港大学或中山图书馆的讲座,新提法“十次危机”) 第一部分 资本全球化的宏大叙事 成本转嫁论(核心观点) 现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我简单归纳成图1所示内容: 制度本身是派生的,社会问题与其说是“制度惹得祸”,不如深入去想,所谓的制度由何而来。(客观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三次矛盾转移——殖民地扩张、产业资本扩张、金融资本扩张——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所谓的现代化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是问题,但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问题”。 中国经验 世纪之交的中国,因“生产过剩”(林毅夫认为是劳动力过剩、生产过剩双重过剩,恶性循环)而改出(调整)亲资本的政策体系。(听起来很熟悉,温老也提到过,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其实和过去如出一辙) 中国经验即是:当时的政策部门工作不受制于海外政客和媒体高度关注的意识形态(如今政治正确在西方愈演愈烈,意识形态之争充斥着互联网),自1999年以来的10年间,中央政府用超过10万亿的国债投资带动就业(西部开发、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高速公路三纵两横——2万多亿,振兴东北工业基地——1万多亿,温总理上任后中部崛起追加的2万亿,新农村建设——3万亿,大地震灾后重建——2万亿,加上2009年4万亿救市),虽然派生了许多问题,但基本上化解了双重过剩危机。 面对周期性生产过剩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西方(即使是罗斯福新政)最终是靠战争化解危机。 萨克斯曾以在苏联推广私有化改制著称,但在解释中国经验时认为应该从集体化时期的经验入手,他认为:作为学者,首先不是强调自己观点正确,而是尊重客观现实。 “要站得比意识形态高,超越价值观,才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条件”。 历史经验比较 与文艺复兴同步的是殖民主义,包含着对几千年奴隶制的复兴。(部分知识分子在鼓吹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时也要看到内在的问题,这不能怪西方,而是因为人类在不同生产关系下受到的环境约束,人类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 我们中原农耕文化“安土重迁”,似乎从来没有威胁过西方,但被中国汉唐盛世两次打败的民族渐次西迁,客观上确实造成了罗马帝国衰败灭亡和拜占庭帝国的解体,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欧洲千年黑暗的中世纪,恰是中国科技文化、工商业繁荣,政府治理和文官制度最完善的时代,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常年对外贸易盈余,带火了阿拉伯,搞穷了欧洲小贵族、小王国。 从秦汉构建大一统的制度努力到宋代,中国人用上千年形成的维护中央政府法统治理的国家政治,就已经不是西方历史所指的封建主义制度了,不能随便就说中国至今都是由于几千年封建历史遗留的问题。 西方通过殖民化实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之前的序曲,确实与中国有关——长期贸易逆差导致的白银外流、通货紧缩、财政危机,引发长期白银战争,才有后来的殖民掠夺。(宋明之际,基本不产银的中国白银储备却占世界60%) 战后双寡头地缘控制下的雁阵式产业转移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输入型危机的原因) 当代中国市场化进程的结构性变化 经济、政治“地方化”:地方政府追求工业化收益而同样不承担制度成本,金融风险和投资损失最终由中央承担;地方政府促进形成了更多亲外部资本上层建筑的形成,市场经济无法平等竞争,听任外国拿走中国的钱,反过来再投资到中国占有战略产业并占有高回报。 生态文明——调整方向和出路:四个文明的提法可合并为“生态化的物质文明和政治化的精神文明”。 国家竞争的“微笑曲线” 全球通胀的根本原因——新币缘战略的“三角结构”(军事优势构造的政治强权、石油战略、粮食战略)。 美元霸权的币缘战略通过三角结构消纳过量增发美元,向全球转嫁巨大代价,这是全球通货膨胀的本源。 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体经济国家,如中国,以自己国内的高通胀对冲了大量增发美元货币带来的全球通胀。美国可以借此不断增发货币,同时靠对外转嫁通胀来消纳过量增发的货币,这是金融全球化内在的经济逻辑。 亚洲地区相对而言最为稳定,源于其半数的百姓是半自足的农民生产者,使得外部风险内部化。2008年国际组织确定38个国家会发生粮荒,除中国外37个都变成了饥饿国家。 中国“高利率+低汇率”对接美国“低利率+高汇率”,导致我们成为金融资本危机代价的承载者。(金融和外汇当局都客观上在帮助美国金融资本集团对外转嫁代价) 相比于俄罗斯的资源型经济,美国的金融型经济,中国的产业型经济在金融资本全球化阶段处于底部,对处于两个上端的俄、美都吃亏,而左右两头,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对立,二者利益内生性结合,相辅相成。 唯中国在国际环境上充满变数。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不“搭便车”,另一方面又绝不允许中国自己构建海外通道和资源产地的安全体系。 欧债危机实属政治危机 加入欧元区的政治主权国家丧失了货币主权(经济主权的核心部门),一方面政治家向市民许诺更高的福利、更少干活以当选并兑现,另一方面又无法渐进地制造通货膨胀迫使百姓承担政府债务转嫁而来的通胀压力,于是不断地积累债务,无从化解。 中、美可以靠不断发行货币来减少政府债务比重。(增加分母) 美国可以强迫中国和日本这样的贸易顺差国购买其国债,转嫁“自由民主”制度的高成本,但其他国家只能依靠美国才能维持。(英、日自称永远是与美国保持紧密战略同盟的国家) 欧洲危机的本质是政府危机,是否会爆发取决于美国是否还需要这个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伙伴。IMF出手救希腊,很大程度因为这层关系。(美国为使“侵略”不是“侵略”,就需要这些伙伴组成“联合国军”) 日本经验 日本“衰退”(失去)的20年,却一直使日本最稳定的时期,既没有高失业,也没有社会动乱。(试想如果中国20年经济零增长的后果) 日本经验:土地均分制+高度组织化、财阀制度+企业年功制(内部化处理外部性风险的机制),东亚地缘战略中的极端实用主义(紧密结盟美国) 主权缺失条件下的实用主义对外战略——“搭便车”,节省作为主权独立国家所必须的成本,同时转嫁外向型经济的巨大代价,只需向老大支付巨额赎买成本,这也是为何日本长期居于第二,国际形象一直不错,而中国主权相对完整,成为第二就势必“被敌对”的原因。 国内稳定上坚持重农主义的基本制度,内生性地形成土地均分制派生的小农+村社为基础的内部化机制(内部化处理外部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群体理性)。(中国大张旗鼓鼓励外资内商进入农村占有土地是自断稳态社会体系的一只脚) 综合商社为名的财阀垄断模式(政商结+黑社会“合法化”参与财阀合谋,共同维护着六大财阀控制全国经济,而企业年功制稳定了企业雇佣关系,长期维护员工忠诚度)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 发展中国家以薄弱的经济基础支撑发达国家最高成本的上层建筑,承担高成本的西方政治体制制造的债务危机。 主流意识形态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发达国家政治体制,如今过分强调政治正确,在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基本的经济基础支撑,它在本质上不是一个代表了广大劳动群体的正常所谓关乎人权、民主的自由表达,而是中产阶级追求自己庸俗化、福利化利益的政治化表达。 对高通胀+高失业+”单一经济“国家来说,无论是否换成西方体制,无论谁当政,都解决不了霸权国家外部性危机转嫁造成的结果。 越是高福利国家,税收占比越重,如北欧福利社会主义(税收占GDP比在60%以上),莱茵社会资本主义模式国家(一般在50%左右),盎格鲁撒克逊野蛮资本主义模式的美国(在40%左右),进入21世纪中国也才达到20%,此前平均不到15%。由此来看,不能只沉迷于政治现代化想象,不论什么理论,都得先算帐,要看能否像美国那样实现对外转嫁制度成本。
Mark My Ideas
INFO There are many ideas in your mind, some are matrue and others are naive. All of these ideas will go away, some maybe never come back to your mind, even if they are really close to come true. I've heard many people have done this from a very early time, with konwing they are successful, I haven't tried. From now, I'll mark all ideas in my mind, even if they are ridiculous sometimes. IDEAS A idea community This a community for exchanging ideas. Everyone can mark or publish their thought whatever kinds of they are. Then the system will create a project progress under this idea, which also can note what you have done and remind you to come ture your idea according to the progress and feasiability. If your idea is public, then other people can help you or clone your idea if they are more easier to come ture. New mode of taking after left-behind children refer to A Love Coffee for autisms in Shanghai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善于变革的国家,尤其是近代以来,不囿于地域的局限,通过学习、改革、创新,终成世界风云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何以日本能成为东方国家中率先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何以日本能成为东方世界中第一个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在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后,同清政府的消极不同,日本下定决心要改变状态。无论是出国考察的规模,财政支出的庞大,都前所未闻。在满清政府勾心斗角、纸醉金迷的时候,明治政府为支持工业,支持教育,已经在缩减皇族支出,官员自愿拿出部分薪资以支持政府改革。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在历史的重要转折期,小国往往能更快转型。中国的历史包袱太过沉重,一直以来的天朝上国的高傲不允许中国放下身段向西方学习。这仿佛是一个垂垂老者最后的固执。 始惊、陶醉、终狂,是对日本变革的很好的总结。 此外,从日本变革的过程中,我又看到了,青年人跳动的脉搏,滚热的鲜血。 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等,一批批青年人,出现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散发自己的光热。 战后二十年,日本又创造了奇迹,从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回望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悲伤,屈辱,甚至愤恨。然而,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让我们种下仇恨的种子,而是植入自强的基因,平和地看待历史,以史为鉴,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如今,中国正处于历史最关键的时期,这个国家确实存在这许多问题,然而,她自己也意识到了,只是,她的依靠不是外国的施舍,这些问题也不是靠外国的指指点点就能解决,她唯一的依靠,是我们,是处于这个风云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批判谁都会,而有效的不是一味的批判,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年轻人,共勉之!
十九大小结
2018-03-09 19:05:15 星期五 相关资料 ①聚焦:解读十九大报告http://news.cctv.com/special/jujiao/2017/baogao/index.shtml ②十九大報告提企業家精神 民企爲何要建黨支部 ③十九大报告解读 http://www.iolaw.org.cn/web/special/2017/new.aspx?id=61316 ④韩庆祥:十二个“新”解读十九大报告 http://www.xinhuanet.com/interview/19dbgjd/sjdbgjd01.htm ⑤十九大报告 http://ces.ustb.edu.cn/uploads/soft/171019/26_1651285121.pdf ⑥十九大脉络 https://rmrbcmsonline.peopleapp.com/upload/image/19da.pdf ⑦中共十九大官网 http://www.12371.cn/special/19da/ ⑧维基百科: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A0%E8%BF%91%E5%B9%B3%E6%96%B0%E6%97%B6%E4%BB%A3%E4%B8%AD%E5%9B%BD%E7%89%B9%E8%89%B2%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6%80%9D%E6%83%B3 ⑨习近平报告专集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2/25/c_1122164583.htm 经济建设问题和反腐问题小结 形成了“习核心”,“习思想”,“习中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前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要认识新矛盾、顺应新形势、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关于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包括: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关于反腐方面报告中相关的内容: 明确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坚定目标 完善法制: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加强政治思想建设: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敢腐的笼子,增强不敢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清河、朗朗乾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 "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老虎、蒼蠅一起打,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浅看《为什么是毛泽东》
《为什么是毛泽东》.任志刚.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史绕不过他,当下绕不过他,未来也绕不过他······ 过去,人们神化毛主席,现在,部分人贬低甚至诋毁毛主席,无论怎样,历史就在那里,评判公正与否,自在人心。 作为年轻人,我更欣赏毛主席的那份胸怀,那份气势,那份豪情。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身二百年 什么样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惟有胸怀大志之人,那份“搏击长空”、“浪遏飞舟”的魄力,让我羡慕不已。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包括我自己,越来越没有朝气,生活越来越缺乏激情,过着如同半百老人的生活,老子“不敢为天下”的教诲成为我们的宗旨,怯懦成为我们的包装。 毛主席也经历过人生的低谷,然而在那段时间,他虽然心情压抑,也写下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样压抑的词句,但仍未放弃争取,这样的他,仍在为红军寻找后路。遵义会议前的长征,伤亡惨重的红军,已经濒于绝境,毛泽东在担架上,无从发泄他的愤怒,他必须想办法,重新站出来带领红军走向胜利。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又是怎样的毅力在支撑着他? 神一样的用兵手法,带领红军跳出包围圈,完成重生,在六盘山顶峰,毛泽东又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又是怎样一种气概?“何时缚住苍龙”正回应了他当年在湘江边上那一句深切的呐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依靠,即使敌人依旧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向他的敌人宣告着,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领袖,用正确来证明实力,是最好的办法。 不管历史上的他如何,他也同样年轻过,有过和我们一样的年华,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思考,在同样的年华里,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China:TIME OF XI
China: Time of Xi gets under the skin of Xi Jinping's China to discover what's changing in the country, what China's unique experience could offer the world, and what drives the man himself. 前不久刚看完《辉煌中国》系列纪录片,从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共六集,分别“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都是当前中国最为关注的话题。看完之后很有感触,也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处在一个怎样中国,一个怎样的时代。而《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是在美国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一部由国际主流媒体首次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节目,从三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来解读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略,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教育意味。 以往我们所看到国外关于中国的影音材料,大多存在抹黑、歪曲中国形象的情况,而这些材料的传播,也给外国人民留下了不好的中国印象,直到现在,部分未来过中国,主动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仍存在偏见。不过近近年来,尤其是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中国主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改变了许多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后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也客观许多。 而这部纪录片同以往单纯介绍中国风土人情、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不同,它不再是站在一个优越的角度,也不再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它在观察,在剖析,在思考,当今的中国是怎样的,何以中国进步之如此迅速,何以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之时中国一马当先,一枝独秀,何以在各国对这样那样的国际问题、民生问题应接不暇之时,中国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更证明了我们的路是正确的,我们要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它共三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分析习总书记的治国方略,分别是“People's Republic”、“Running China Now”、“All Aboard”。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它和《辉煌中国》讲述角度的不同,并不是在当一个阐述人,一个讲解者来做介绍,而是重在解读,重在提问,重在思考,它向每一个观众抛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理解习总书记治国方略的关键。 “I can assure you I would not want to wake up as the president of China, with 1.4 billion people expecting their lives to be improved. That is very challenging.” 在“人民情怀”这一集一开头,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就说了这么一段话,而这句话然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温家宝总理那句话,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可以想象到,责任之大,压力之中。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诋毁我们的中央政府,或者总拿国外政府来作比较,来要求这,要求那,尤其是一小部分留学生和海归,在国外发现一点比中国优越的地方,就要拿来批判,以显示自己见识广。当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无可厚非,但出言不逊,实在不应该。我们应该看到,到2020年,中国要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的挑战横亘在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团结一心,为达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 这一集还谈到了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领导人的培养体系的问题。通过回顾习总书记的从政之路来深刻理解习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他们发现,习任何一个政策和思想,都有它切实的来源和深厚的基础,那是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不分你我而来的。 “The Chinese system, therefore, of training political cadres is pretty comprehensive.”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培养政界精英的体制是非常完善的。中国疆域辽阔、情况复杂,习近平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应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挑战时,他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人民情怀”的关注点在人民,而“大国治理”则直面当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从客观的角度指出中国在经济、环境、腐败等各方面面临的真正挑战。 “The challenge now is China's economy has to be pretty radically transformed, because China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be the world's low-cost producer in cheap goods.” 美国公众智库罗伯特·库恩指出,中国经济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必须进行彻底转型,不能再扮演廉价产品世界工厂的角色了。 China is not an importer exclusively; it is an exporter, not just of goods but of ideas.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努力着手改变现状,不再是一味接受舶来事物,而是在输出自己的产品和观念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新兴企业和一大批年轻人开始涌现,他们充当着新时代的生力军,旗手和冒险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将为中国经济转型积累丰富的经验教训,也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得更长,更远。 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 最后一集“合作共赢”,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了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它通过介绍当今中国在世界各地和当地政府、人民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来反映中国在为实践这一伟大思想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Bottom line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potential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ld-wide ways of thinking since World War Ⅱ. 援助非洲、“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等,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然而,还有很多国人不理解,甚至批评政府,不改善国内民生,看不到国内受苦受困的人民,反而毫不吝啬地援助其他国家。对此,我们只能说,他们一没看到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选择性地忽略了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将矛头对准个别现象,二没有长远的眼光。一直以来,我们的政府都是高瞻远瞩的,所做之事,所下达的政令,很多百姓都无法理解,然而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人们才明白这些举措的伟大。具体例子大家可以查阅历史了解。 This is a time in geopolitical events that we haven't seen in a very…
浅看《辩证法的真谛》
辩证法的真谛——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如是读 田明 陈培永 广东人民出版社 “辩证”——“对话”、“讨论”、“语境” 苏格拉底的对话最大程度上排除了主观独断的干扰,通过交流使人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自我反思与超越的动力 辩证与独断是相对而出现的,辩证要克服的顽疾正是人的独断性思维 “无论是教训还是苦难,都不会使独断性思维退隐,甚至还有不断助长独断的倾向。” “人们更愿意相信世界就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吸取教训是为了目标能够最终实现,与之前的失败相比,目的一旦获得了满足,曾经的苦难与挫折会让人更加坚信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Q 这么说是否太绝对?只要人们认识正确,教训和苦难能使人不断学习和进步,那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独断的倾向是否会减少? “与客观相对的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独断” “客观的思想、观点、理论未必是正确的,但其背后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孕育着正确的思想” “我们所提倡并肯定客观认识,与其说是对认识内容的赞同,不如说是对客观态度的认可” “客观态度包含着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动力,是一种敢于接受社会检验的勇气” ※ 可以联系“认识的阶段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来理解 对待人或事,我们常常说要客观地来看,实际上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地将其划在正确的阵营,事实上,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拿着并不一定正确的观点要求他人认同就更不可取。认识是有阶段性的,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受环境、个人认识水平的影响,往往也存在局限性。但我们依然强调客观认识,因为这一种允许自我批判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它的批判性的存在,在不断的交流和认知水平进步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前进和发展,而不是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独断。所以说其背后运用的思维方式孕育着正确的思想。 “独断是在坚持错误,辩证的批判会使错误升华为真理” “把辩证法看作是获得真理或者知识的方法并不完全合适。确切地讲,辩证法是一种思维矫正的方法,是一种让人摆脱独断性思维的方法” Q 如何反驳“存在坚持正确的‘独断’” 我们常常把“辩证法”神化,尤其是未接触过辩证法或者对辩证法接触不深的人群。他们认为辩证法是一门高深的、玄而又玄的学问,并常怀畏惧和敬意。确实,辩证法可以是高深的,玄而又玄的,但不在于它的本质,而在于它所能延伸的广度和深度。就其本质来说,辩证法也只是一种方法,一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人们通过运用这种方法,能够逐渐摆脱独断性思维,能够离真理更进一步。 “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 Q 这里“绝对”和“相对”的含义? 诡辩论是对客观对象任一方面的绝对化还是排斥绝对? “辩证法与其说是向外探索规律,不如说是向内自求明理”